良渚文化晚期,盛行有精细刻画图像的高等级陶器,这些图像最重要的主题是千姿百态的鸟纹。其中有的鸟纹身如弯钩、甚至回环蜷曲并附着鸟首,学界对其称呼不一。1936年,施昕更最初发表的良渚考古报告中,一件陶片上刻画有蜷曲之体,省略了附着的鸟首,被称作“螺旋纹”。1986年发表的福泉山遗址发掘简报将相关图像称之为“细刻圆涡纹、叠线纹等勾连而成的蟠螭纹图案”。方向明对此类图像做了开创性的研究,注意到其中的鸟首形象,称之为“鸟蛇样组合图案”,认为源自河姆渡文化和崧泽文化的传统,并对其内涵做出推测。朱乃诚在随后的研究中,称此类图像为“蛇纹”,未关注其鸟首因素,将附着在蜷曲身体外侧和内部的漩涡状图像称作“卷云纹”,认为体内的卷云纹表现的是蛇皮。